一个甲子过去,到了老佛爷慈禧的庚子年(1900年),得!又被一群张牙舞爪的洋人给可着劲的蹂躏了一把。
立秋后的一个礼拜,整个北京城都被八国联军给占了。
光绪皇上和慈禧那老太太吓的是屁滚尿流,一溜烟的西逃,最后在古代的都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立了个“行宫”。这仗打的稀里哗啦,整个直隶山东都被打烂了……
又一个庚子赔款,再一次被列强欺凌,大清朝被欺负的麻木了。华夏大地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老百姓苦,朝廷也苦,整个就找不到不苦的地儿了。
靠着长江边不远有一个丘陵山区的地方叫桐城,这桐城怎么看都是个小地方,就是现在看起来,也不过1400平方公里的地方,跟其他的县比起来,这县城的地盘的确是不大。可就是这里,明末清初却出了不少文人雅士。
在桐城的小县城里,散居着不少人家,有大门大户,也有升斗小民,而最多的却是一群贫寒学子,这里不是农村,也谈不上是啥城堡。
就在这散居的人家里,有一户复姓皇甫的人家,虽然谈不上家学渊源,也无达官显贵,可这皇甫一家仍然在坚持,在不断的延续着“诗礼传家”的组训……
皇甫淳,年方弱冠,不管北边打的如何,这一年,他成为了当地诸多进学的“童生”之一。
那边的仗打的如何,皇甫松不知道,甚至也不关心,反正在第二年的乡试里又过关了,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是“举人老爷”了。
按理说,有了举人资格就可以出仕了,就可以去当个小官了,可是皇甫淳还是在父亲的安排下,打好包袱,带上微薄的盘缠,准备去参加会试。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即便是中了举,未必就有官当,如同现在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很难是一样的,最多给你个“后补”的资格,要想排队上位,没有关系,没有孝敬,那你就“举”一辈子“人”吧。
而参加了会试后,只要考上了,最差也是个“贡生”的身份。在清代,贡生其实已经是登峰造极了,之所以叫贡生,意思就是给了让皇帝亲自遴选的机会,属于“上贡的好学生”,考上了贡生,基本上就可以直接有官做了,不像举人那样还得去找路子“后补”。
那殿试是干什么的?
殿试其实是会试后的一场排名赛,你考中了会元不算个啥,有本事,你在皇帝老儿面前再出色发挥一下,能够考上第一的才叫状元。
殿试考试在所有科举考试里算是压力是最小的一场考试,原则上说,殿试没有黜落的,有的只是最后成绩的排列次序。
参加完殿试,最不济的也是个“赐同进士出身”,按照成绩排列的顺序,可以去当官了。
当然,进士和同进士可以进翰林院当编修,而其他的则是去干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这些基层工作了,这与在翰林院里的高大上可是完全不一样了。
皇甫家在桐城算是小门小户,早年,皇甫家的祖辈曾经在同为桐城人的大学时张英、张廷玉父子的时候去张府“帮闲”,到了皇甫淳父亲这一代的时候,不过是在桐城县城里开了一间小小的文房四宝的铺子,用以维持生计,皇甫淳的父亲皇甫涯求学了一辈子不过才是个秀才,硬是过不了乡试的那一关。
秀才开店铺?这能行吗?在那个时代,文人经商是要被耻笑的,可也不能一概而论,看你经营的是什么了。
比如,皇甫涯经营的是文房四宝,这就可以,还被同行称道。皇甫家几代经营的就是这文房四宝,而几乎每代人都是卡在“秀才”这道坎上了。
如果说换个地方,这秀才也是稀罕物,也是能够在一片地儿上呼风唤雨,讼师、塾师是不成问题的,可在桐城这里不行,这里的秀才太多了,想去谋个私塾的老师都难,如果家里没有几亩薄田,那只能是玩命的读书,考不出来的只能去大户人家当个教习,或者像皇甫家这样弄个文雅的买卖过日子。
蒙元时期开始的战乱,使原来在北方的许多世家大族为避战乱而四处迁徙,有的去了南方成为“客家人”,有的去了更南边的昌江边上,最后形成了现如今的景德镇。
也正是因为战乱,使一些世家大族和文人士子迁入了桐城,这就是当地“文兴文起”的一个根本原由。
随着这些迁入,程朱理学在当地发展迅猛,文人可以避世,但不能不修文。
于是,在当地尊儒重教风气开始盛行,“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成为当地人的一个共识。んτΤΡS://Www.sndswx.com/
据《桐城耆旧传》记载,“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当地的文风由此可见一斑。
满人进关后,从一开始就是来学汉文明的,很快,满清就恢复了科举制度。
于是,厚积薄发的桐城人在这一时期的科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根据历史记载,明清两代有据可考的进士240人,举人640人,贡生509人……到了满清初期,这里前后出了张英父子、方苞等著名的文人,
春节刚过,16岁的皇甫淳就要去参加会试了。
小小年纪要想单独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好在,桐城的学子不少,富贵人家的有,贫贱人家的也有,加上当地“桐城学派”的赞助,这一路上倒是无啥艰难,更为让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自打庚子年后,这会试的地方就不在北京城了,而是转移到了河南的开封。
说起来,京城里的贡院可是规模宏大,满清接手的是明朝的产业,这贡院就是明朝宰相张居正修的,光是考棚就有一万三千间,到了庚子年前,这里的考棚尽管年久失修,可也有九千多间。
为啥有这么多考棚?难道说全国进京赶考的举子能有那么多人吗?
没有,一般也就是二三千人而已。
按照各地乡试录取的名额,当年能够成为举子的人数不超过二千人。
不是还有一些历年落榜的举子参加会试吗?按照科举制度,只要是举子,就具备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不设年限的。
说是这样说,许多举子真是等不起的,既然中举就可以当官,大部分举子在尝试过会试后放弃了,他们进入官场,担任基层的官吏,著名的名臣左宗棠就是举子出身。
那么多考棚其实是为直隶乡试准备的,依照明朝的惯例,直隶地区的乡试也是在这个贡院里举行。
可惜,庚子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在贡院附近德国克林德公使被义和团击毙,此处就被德军管辖了。
德军占领后,每天在这里拆房子,然后将建筑材料拿出去变卖,数月间就使这里成了一片断壁残垣,无法再用了从那以后,会试就安排在河南开封举行了。
从桐城出来的举子说多也不算多,老老少少不过七八人,大家在公议后合租了一个货栈里的几辆大车,他们要从陆路穿过淮北进入河南,然后去开封赶考。
在历史上,不管是张英张廷玉还是方苞,他们进京的时候可不是这样走的,他们都是坐船从长江进入大运河,然后到达北京的。
即便是去开封,在清初的时候,也是可以经过黄河乘船过去。可是现在不行了,早在道光年间,运河淤塞的就很难通航了,连漕运都改走海路了,何况这客运?
也正是因为南北通道的麻烦,才让满清政府下了决心修建了津浦铁路,不过,津浦线是辛亥革命后才全线通车的。
说来也巧,一行人中也有一个跟皇甫淳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举子,这让两个年轻人有了与众不同的友谊,这个人就是同为去年秋闱中举的方孝义。
方孝义是桐城大族方家后六堂的子弟,比皇甫淳大四岁,也属于少年得志的一个,这一行人里,也就是这俩后生在其中,其他的老举人不是年过三十就是年近四旬,有的甚至都当了爷爷了。
实话说,跟那些都当了爷爷的人还真是聊不到一起去,那些人也许是多年读书养成的习惯,开口闭口都是之乎者也,把小哥俩郁闷的一塌糊涂。
年轻,加上近年来新学兴起,他们对这些之乎者也的口头禅也是反感,尽管他们打小学的就是这个,可毕竟后生的个性还不至于酸腐到见到同行就要用“古人云”“圣人说”这样的话语来抬高自己,他们怎么说都是小辈。
于是,小哥俩这就算是一群举子里的另类,于是,他们很快就成为了“挚友”。而且,两人还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都在悄悄的“习武健身”。
话说,桐城可是以其文宗显赫于世的,从康熙年间开始,这里就是文曲星投胎的地方,鲜有习武之人,要是说谁家的子弟大张旗鼓的习武……怕是要被街坊四邻笑掉大牙了。可是,这皇甫淳和方孝义却都是在悄悄的习武。
方孝义习武是因为其父亲曾在山东为官,在那种尚武的氛围里,小孩子心性,自然也就跟着家里的护院,衙门里的差役学了几手三脚猫的功夫。
成为半大小子后,还去寻了一些高人加以指点,起码在被看着体弱的“南人”里,方孝义可绝对不能算是体弱的,要不是家里管的紧,这四里八乡的早就被他折腾的没完了。
皇甫淳则是从小体弱,寻过诸多郎中看过,都说“小心养”,可皇甫家里人丁单薄,那个时候,皇甫淳的弟弟还没有出生。
就在头疼的时候,被路过的一个游方道人指点了迷津,“这孩子是先天不足,先天不足可以后天补嘛!”
于是,传了皇甫淳一套内功心法和一套太极拳。
小小的皇甫淳从启蒙的时候开始练,到如今,也算是有些小成了,至少他从身高上已经不是那种南人的矮个子,就是与山东大汉站在一起,也有的一比。
16岁了,虽然看上去似乎是在抽条,可习武之后的灵性却是让他老子皇甫涯很是宽慰,至少,好几代人都没有冲过去的“坎儿”。
皇甫淳已经轻松趟过,要不是家学严厉,这皇甫淳还真是不那么想去“进学”,倒是更想去“尚武”。
可惜,在这个文风超甚的地方,连自己会点功夫的事情都不敢说出去,没法子啊,怕人家嚼舌根子,人言可畏呢。
就像现如今,都说足球不成,可让谁家愿意自己的孩子打小就去练足球?乐意的真不多,国人信奉的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庚子年后,国弱民贫,百姓生灵涂炭,国家倍受欺凌,桐城的那些饱学鸿儒们都知道靠文不能得天下,靠文不能守天下,靠文更是不能保太平,可在桐城,诗礼传家还是主流,整个桐城是连个武馆也没有。虽然向东不远处的枞阳就是武术之乡,可偏偏就是文武不对路,一个重文一个好武,拧不到一块去。
“我说小哥,家里给你娶媳妇了没有?我可是已经有一个闺女了,现在家里的老婆肚子里又有了。”坐在大车上,方孝义嘴巴里啃着煮熟的包米说着闲话。
“还没有呢,家里穷,媒婆不上门,秋闱后,我中举了,于是就来了不少媒婆,可我爹却又说先不着急,让我抓紧学业,说我还小,还说……”
“还说‘大丈夫唯恐事业无成何患无妻也’是不是?哈哈哈哈!”方孝义拦住皇甫松的话头,“你爹是个有头脑的人,能把你给培养出来真不容易,也许,从你这一代起,你们皇甫家就要兴旺了……我也就是去考这一次,如果没考上,家里也给我找了户部里的关系,让我直接进京去,干脆到六部去谋个小官做,有了这个资历,也许我将来就能外放了,反正,这次我去,那就是一锤子买卖。”
听着方孝义的话,皇甫淳也是无语,他们家在京城里可没有这样深厚的关系,考不上就只能等三年以后再考了,他一个十六岁的小举人,就算是有关系又能去干啥?放弃做官去当个小吏是没问题的,可当小吏用得着去考举人吗?
从桐城到开封距离有一千多里,一行人足足的走了一个月,这还是后来给车夫加钱了,车夫才算是每天多走了点。如果再拖下去,一行人怕是赶不上春闱了。
桐城的举人多,外出做官的也多,可都不是大富大贵的人家,就是有钱也要装穷。没见张家老爷的下场吗?都能够进满清太庙的唯一汉人张廷玉,在晚年还不是被乾隆给抄家,可见,一旦露富会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蜀南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国粹更新,第1章 去京城(1)免费阅读。https://www.sndswx.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