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因这里就是传承近八百年周王朝的发源地。
这片夹在陇东(安定郡)山地与秦岭山脉之间的黄土塬,南北纵深约莫50(汉)里,虽地势不乏沟壑纵横,但呈桌状台地顶部却可以让黎庶聚落而居、农耕畜牧。
如若分得再细一些,乃是以贯穿而过的渭水分南北。
北原地势广阔,鲜有山洪、地动等灾害侵扰,故而多被黎庶聚集。司马懿任职雍凉都督后,开辟的成国渠与推行军屯与民田皆坐落在北原。
南原则荒凉得多了。
源于渭水几乎贴着秦岭山脉东去的干系,受山脉连绵的影响南原地势狭窄且陡峭,并不具备大举屯田的基础。
不过,事情没有绝对。
如五丈原便是适宜屯田之处。
连通关中与汉中的秦岭谷道,都是被水流冲击出来的天然道路。
褒斜谷亦不例外。
但它的特殊之处,乃是在秦岭北麓的出口有两个。
一乃可直抵昔日董卓筑郿坞之处的斜水(石头河、入关中后又名武功水)口,另一是可至陈仓城的马尾河口(绥阳小谷)。【注1】
而被这两个河口夹在中间的黄土塬,就是五丈原。
水源充足与被河流冲击出来的积扇土壤素可称为沃土,故而五丈原适宜屯田亦不奇怪了。
事实上,魏军确实在五丈原设立了不少屯田。
倒不是司马懿智短,看不到在五丈原设立屯田会被汉军侵夺的危险。
而是那时汉军正攻伐着凉州,略有战略眼光之人都能预判得到,以汉军的国力与战争底蕴,即使顺利占据了凉州亦无有余力进军关中。
况且,褒斜谷全长约莫三百五十(汉)里。
对比抢刈五丈原屯田之麦所得,劳师动众跋涉谷道出兵的损耗更众。
若汉军为之乃是得不偿失、令人贻笑大方。类似这样的相互损耗,司马懿并不介意,甚至是乐见其成。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也。
此番丞相不循常理的调度,骤然转去占据了五丈原,就变成了就食于敌。
虽说,以五丈原的屯田出产估算,大致可足三万汉军近一月所食,似是对战局的影响亦不大。
但在兵家眼里不是这么算的。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汉军在关中抢夺了近月的粮秣,以转运的人力物力以及沿途损耗换算,相当让汉中郡省却十个月之粮了。
如此状况,焉能不令司马懿心如刀绞?
而令司马懿心焦如焚、仓促督兵赶来的缘由,乃五丈原是兵家的“争地”。
五丈原隔着渭水对望岐山,乃是关中平原最狭隘的地方。
若是汉军在五丈原部署得当后,渡河将北原的岐山一并占据,那么郿县以西的地区都将被隔断,沦为飞地。
且彼将不再受困于粮秣不足。
汉军若能渡渭水入北原,安能不将魏国在当地屯田悉数抢刈之理?
是故,司马懿在得悉丞相拔营东去时,当即便遣心腹爱将牛金督领万余精锐为前部,轻装急行赶往郿县一带布防,遏制汉军渡河入北原刈麦。hτTΡδ://WωW.sndswx.com/
至于为何没有依仗兵力优势,径直衔尾驱兵入五丈原与汉军争锋嘛.......
孙武有云“争地则无攻”。
汉军先一步入塬,率先占据了地利优势,强攻不过是令魏军陷入被动罢了。
这点,司马懿所料不差。
在兵出之前就定下从褒斜谷归汉中的丞相,行军十分迅速。
乃是兵分三路。
谷繢</span>除了自引大军入五丈原抢收魏屯田之麦与占据险要外,还以宗预督领三千士卒赶赴斜谷口落营,扼守日后退兵之途;令虎步监孟琰率六千余虎步军赶往斜水(武功水)汇入渭水的河口落营,为了防止魏军从此处横插而入,切断斜谷口与五丈原的连通。
兵力部署呈三角共支、互为犄角之势。
无论何处被袭,另外两营皆可策应而战。
且源于背靠秦岭山脉的干系,三营皆没有被困死的可能,算是最大程度上减少兵力不足的劣势罢。
这样的部署,汉魏双方都不陌生。
先前汉中之战时,先帝刘备的战术就是依托着定军山结寨相连,取以逸待劳之利。
不过,汉军的兵力终究还是太少了。
此番仅率三万将士入关中的丞相,无法再分出兵马留守马尾河口,遏制魏军从绥阳小谷入褒斜谷占据中间的小平地(今太白县)、将汉军归路切断的可能。
但丞相觉得,魏军绝不会遣兵入绥阳小谷。
倒不是欺司马懿无谋,连如此显而易见的疏漏都看不到。
而是断定他不敢。
因为此疏漏不仅是汉军部署的破绽,亦是暗藏杀机的陷阱。
褒斜谷的南段一直在汉中郡的掌控之中,如若魏军胆敢走绥阳小谷深入,那么将会面临丞相与吴懿南北夹击的局面。
在平原作战,魏军的战力尚且弱于汉军。
彼司马懿安敢遣兵入崎岖的山谷之中,与最擅山地作战的汉军争锋?
他要是这样调度,那才是真正的无谋!
自然,司马懿并非无谋之辈。
督领大军在后的他,沿路陆续得到斥候带来的军情,得悉汉军的兵力部署后,途经马尾河口时连稍作停留都不屑。
但行军速度却是放缓了些许。
已然赶至北原布防的前部牛金遣人归报,汉军并没有渡河抢夺屯田之麦的意图,连搭建浮桥为鏖战作准备都没有。
这令他颇为不解。
难不成,彼蜀相诸葛亮转军来此地,仅是为了抢夺五丈原的少许屯田?
为了多在关中盘桓一月时日?
这样的推断,很快就被司马懿从心中摒除。
他并不觉得丞相的意图会简单。
哪怕已经没有更好的理由,去解释汉军为何采取守势了。
因为五丈原距长安城约三百里,汉军即使有心东去,亦无法做到隐蔽行军。
其实,他已经大致猜中丞相的意图了。
丞相转军五丈原最大的缘由,便是将魏国关中主力多拖延些时日,好让河西的魏延部行事少些顾虑。
另一层心思乃顺势而为,趁机让将士们熟悉一番关中的地形地理。
知己知彼嘛。
大汉迟早要发起复关中还于旧都之战的,权当是提前绸缪了。
自然,若是魏军来攻,丞相亦不会错过试试司马懿统御的机会。
对比先前的曹真而言,司马懿似是更坚忍些,出任魏雍凉都督已两岁有余了,还不曾率军与汉军交锋过!
丞相很期待与司马懿正面鏖战一次。
以汉军的兵锋之利,让其日后不敢轻易开启战端,为大汉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
.....................................
【注1:如今褒斜谷北段是244国道、绥阳小谷是342国道。有兴趣的可去凭吊丞相最后一次北伐的道路....】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蜀南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蜀臣更新,第392章、五丈原免费阅读。https://www.sndswx.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