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南文学>穿越小说>三国:开局重生,我是汉寿亭侯第三子>第66章 利弊和对错,哪一个更重要
  “君侯,如今到底要不要发兵征讨杨锋啊?范疆张达虽说是有错在先,但是他们公然反叛我大汉,若是不加以惩处,恐怕不妥吧。”

  说话的是原荆州的管粮都督赵累,他个人觉得虽然杨锋父子反叛事出有因,但是如果只处理范疆张达,而对杨锋进行招抚,似乎是在给南蛮人树立一个造反的典型。

  “毕竟杨锋等人只是蛮人,若因此而大肆惩处我军官吏,只怕军心会有浮动啊……”

  赵累当然不是在说情什么的,他其实说的是一个目前很重要的问题。

  现在蜀汉的一些将军、官吏里面,有很多人的思想都是错误的,作为汉人,更作为被自诩为汉室正统的蜀汉,他们这些人的汉人身份毋庸置疑。

  那他们免不了有一种思想,就是天朝大国的思想吗,虽然这个词现在还没有出现,但是这种思想自汉宣帝“日月之所照,江河之所至,皆为汉土”的思想影响之下,他们对于汉朝境内和境外的少数民族都当成所谓“蛮夷”视之。

  也就是,不把少数民族当成正常人类,看不起他们,或是认为他们文明和知识落后,或者是觉得他们茹毛饮血,与文明人不相符,或者是也说不上什么,就是看不起人家。

  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不能说你是汉人,文化程度高,就高于落后的少数民族一等,同时芸芸众生,他们虽然和汉人文化不同,但是他们也是炎黄子孙,黎民百姓的后代。当年九彝族首领蚩尤的后人不就是后世的彝族人吗?

  当然,这种思想也不只是古人有。

  后世也有很多人对于少数民族具有很多的恶意,很多人盲目跟风认为少数民族王朝不属于中国历史的皇汉思想非常幼稚,却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比如蒙元和满清确定了中国的版图,隋唐两代少数民族属性也很浓重。

  现在蜀汉已经完全占据了南中,南中的蛮族已经是蜀汉的子民了,对待南中的夷人和两川的汉人,也许治理方法有诧异,但是绝对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家,必须得做到一视同仁。

  少数民族的治理,主要难在武力征服后,在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融合过程,当然,若是做不到武力征服,那就不用说了,遭到激烈的反抗是必经之路,谁也避免不了的事情。就算是汉人治理汉人,揭竿而起都不是啥新鲜事,何况汉人治理少数民族呢。

  如果你在以非常旗帜鲜明带有歧视态度的去对待蛮族,那不就是激化矛盾吗?长此以往,南民族一定会对汉人恨之入骨的。

  但是,像是现在蜀汉阵营里面和这些人的想法一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谁让大汉实在是太强大了!即便是到了汉末三国,地方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各路英雄还能把各个异族当成三孙子打,一汉当五胡那可不是随随便便说着玩的,这应该是从一种民族自豪感所演化过来的心理吧。

  其实,细数魏蜀吴三家对少数民族的治理,其实各有利弊,但总体而言,蜀汉和曹魏做得算不错,而孙吴则略逊一筹。就手段看,曹魏相对最是丰富,因为他面临的少数民族形态各异。有南匈奴这种容易控制、有乌桓这种正好摆平的、也有鲜卑这种力所不及的,更少不了羌、氐等长期反复的。所以,武力征服、利诱分化、内徙质任、爵赏刺杀等各种手段都要用上。

  弊端在于,自曹操始,对少族的内徙数量比前代暴涨,强盛时自然能够控制,可它是隐患,隐而不发只是时候没到。况且曹魏的国力实际上也无法对身边所有的少数民族,进行彻底的武力征服,毕竟这种事情就是大一统的国家也不是轻易能做到。而一些少数民族选择依附于曹魏,本身也是抱有各自的目的。

  所以诸葛亮可以联合轲比能,姜维更在雍、凉地区长期利用羌、氐等少族与魏国周旋作战。即便蜀汉被灭,晋国上位,西部地区也存在严重的民族矛盾。若是把目光投向东汉,会发现汉末、曹魏、晋初这六七十年下来,它都是没有解决的顽疾。

  曹魏占据了淮河以北的中国北半部,境内居住的少数民族有匈奴、乌丸、鲜卑、氏、羌、揭、胡、丁零、蛮夷等民族,在与蜀汉交界处有氏、羌等民族,与东吴交界处有蛮夷等族,其中匈奴、乌丸、鲜卑等游牧民族不仅拥有强大的实力,而且自汉朝建立以来,就一直是边境大患。对待这些少数民族,曹魏的政策整体上是抑强扶弱、分化瓦解,拉打并举、灵活应对。”

  比如说,在匈奴的政策上,曹魏主要是采取离强合弱,分而治之的方式加强统治,《资治通鉴》有记载,“单于岁给绵、絹、钱、榖如列侯,子孙传袭其号。分其众为五部,各立其贵人为师”,也就是面对实力强劲的匈奴,曹魏并没有一味地攻伐,而是利用政治手段,将其划分为五部,然后再分别控制。在具体管理时,一方面选择各部贵族作为统帅,另一方面又派人担任各部司马,名义上统帅为最高指挥官,实际上由司马控制大权,即避免了激化矛盾,又实现了对匈奴的控制。

  再比如说,在面对实力更为强大的鲜卑族时,曹魏为避免正面冲突,专门设鲜卑校尉管理鲜卑事务。当鲜卑一分为三时,曹魏又利用手段挑起其内部矛盾,致使鲜卑内部“自为仇敌,互相攻伐”。当实力最为强劲的柯比能集团,渐有统一漠南地区之势时,曹魏又诱导各部反抗柯比能集团。后来,柯比能统一了漠南地区,曹魏又派刺客韩龙出塞暗杀了柯比,使鲜卑再次陷入内乱之中。

  至于剩下的乌桓、高句丽以及西域诸民族,曹魏坚持的基本都是怀柔安抚、内部分化统治为主,武力征讨为辅。当然对于附蜀反魏的氏、羌、胡等少数民族,曹魏的打击力度也非常大。

  虽说蜀汉国内也有很多少数民族,针对这一复杂的情况,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主张,并成为蜀汉建国后对付少数民族基本方略。

  所谓““西和诸戎”,主要针对的蜀汉西部及西北部的氐、羌、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政策。由于这部分少数民族大多处于蜀汉和曹魏的交界处,因此,从一开始蜀汉就将其作为了制衡曹魏的重要力量,当然反之亦然。马超反魏归蜀后,蜀汉更是加大了对这些民族的招抚力度,效果也非常明显。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西北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作出积极响应,这其中氐、羌等少数民族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民族问题主要体现在南中地区。

  南中地区的开发程度比较落后,在诸葛亮平南后也有多次激烈的反抗。蜀汉国力有限,主要力量向北方投送,对于南中地区只要求“纲纪粗定,汉、夷粗安”的程度即可满足,也确实达成了这个目标。这就是“南抚夷越”。

  可以看出,在应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中,不管是“西和诸戎”还是“南抚夷越”,都重在“和”“抚”二字,这既是扩大实力的需要,也是制衡曹魏、东吴的需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疆土领域的限制,因为与曹魏和东吴相比,蜀汉的可用资源太少了,如果不能争取到这些少数民族的加入,在三足鼎立的局势中,就很难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东吴境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蛮夷和百越后裔,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东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比如说,对待百越后裔之一的山越,东吴几乎一直都是采取武力征讨的策略,东吴的名将几乎都参与过征讨百越的战争。战争胜利后,东吴就将俘虏来的山越青壮年,打散编配到自己的军中,仅仅嘉禾三年一次征讨,就俘获人口10万,得到甲士4万。再比如说,面对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东吴在当时采取的更多是招抚政策,引诱他们主动归附东吴。根据《三国志》记载,陆胤任交州刺史时,就曾“喻以恩信、务崇招纳,高凉渠帅黄吴等三千余家皆出降”,而对归降而来少数民族,东吴的做法也是边安抚边征收赋税,同时还鼓励其入伍。当然,对与蜀汉交好的武陵蛮夷,东吴则是坚决进行武力打击。

  孙吴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优劣都十分明显。就最终结果而言,山越经过几十年的镇压安抚,算是被孙吴摆平。但同时,你没法忽视北方可以长期利用少数民族矛盾,在孙吴国内制造叛乱事件,尝试里应外合。

  孙吴的确摆平了山越,实际上同时也被山越拖住了脚步,这个过程太漫长了。所以当交州的民族问题逐步凸显后,孙吴便显得力不从心。

  说白了,政权盛衰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少数民族的问题在国家巅峰时期拖了后腿,最后的评分一定不会太高。

  《秦汉南北朝官印存证》中曹魏与蜀汉二家都有少数民族相关的官印出土,而孙吴没有。这个现象未必就是事实,但起码说明了三家少数民族政策的一些差别,若是参考史书,也可以看出孙吴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实际上是相对单调和拖沓的。

  自曹操到曹奂,曹魏集团的叛乱次数最少有八十次,而孙吴方面单是孙权统治时期叛乱已经接近五十次。

  所以,民族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很难解决的,唯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真心去感化人心,才能真正的人汉人和夷人成为一家人。

  “赵累,你是说,若不惩处杨锋,只怕我军之中有人会以为我偏袒南人,因而不服吧。”

  关羽老练得很,一语道破了赵累的意思,虽然赵累并没有明说,但是他一下就听出来了赵累话里面的弦外之音。

  关羽也是犹豫,杨锋父子反叛,自然是受了范疆张达的威逼,但是他既然是反了,那就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如果不处罚,让他们什么事都没有的就过去了,不等于说是变相鼓励南蛮人找个合适的理由就造反吗?反正也没什么责罚。hτTΡδ://WωW.sndswx.com/

  但是你要是对杨锋父子进行讨伐或者如何的举措,只怕是会让南蛮的夷人愤怒。

  因为蛮人很多人都是荒蛮未开的一个状态,他们对于汉军的行为本来就是视为侵略的,要是再看到杨锋父子投降之后又被逼的反叛、剿灭,只怕他们也会人人自危,只怕反叛事件就会一件接着一件了。

  可是如果对杨锋父子不做惩处,单单处罚范疆张达,只怕蜀军又要发牢骚了。

  毕竟范疆张达那也是属于借调张飞的部曲,所说知道这两个人本质上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们也是蜀汉的军官,处罚了他们,不明真相的蜀军中的其他人会觉得关羽偏袒南人,而拿汉人作为安定南人的礼物。

  总之这是个两头堵的事情,偏向哪一方,对方都不会高兴。

  “父亲,儿子明白父亲所想,但是儿子此刻并不考虑利弊,而是想论一论对错。”

  “嗯?什么对错?”关羽没有听明白关索的话是什么意思。

  “儿子是想要论一论在这件事情里面到底是谁对谁错。”

  “父亲还记得宛城张绣吗?”

  “当然记得,他在宛城突袭曹操,杀死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与爱将典韦。”

  “张绣本已投降曹操,曹操却傲慢无礼,羞辱张绣,欲纳张绣亡叔张济之遗孀,对张绣来说,可谓是奇耻大辱,张绣因而复反。”

  “若是如此待人,只怕是……”

  “好了!”关羽明白关索是什么意思了,这件事杨锋纯属是被逼无奈,并没有错,如果真的为了迁就蜀军的心思,连对错的不顾了,那岂不是昏庸无能之辈?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蜀南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三国:开局重生,我是汉寿亭侯第三子更新,第66章 利弊和对错,哪一个更重要免费阅读。https://www.sndswx.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