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南文学>穿越小说>大明之明武帝实录>第4章 要人,儒家
  “要人,要什么人?”朱元璋好奇道。

  “死囚,战犯,流放的人,俘获的人,只要是朝廷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人我都要。”

  “雄英啊,你要这么多人干什么?”朱标看不下去了,自己儿子要的都是些什么人啊,死囚,战犯,俘获的士兵,这些人都很危险,自己的儿子能管的住吗?

  “修路。”朱雄英言简意赅。

  “修路,修什么路?现在的路不是好好的吗?修路的话那么点人也不够啊?”朱标有些不解,大明的官路还是不错的。

  “是用水泥修路吧?大孙?”朱元璋倒是明白朱雄英的想法。

  “陛下,是那个北边用的水泥吗?”徐达发话了,对水泥他这个兵事大家倒是略知一二,这是皇太孙的工匠司搞出来的,建城十分方便,造价也不贵,坚固耐用,适合建设城墙。

  “是的,爷爷这几年我朝在北边防线的城墙使用水泥,效果都不错吧?”

  “何止不错,简直无敌啊,我朝的洪武大炮都打不动。”蓝玉在一旁夸夸其谈。

  啊,蓝玉真猛,用洪武大炮打城墙,这下说漏嘴了吧,看老朱怎么收拾你。

  “你还用洪武大炮打过城墙?传朕旨意,凉国公蓝玉罚俸一年,拖下去十军棍,今天先不打,给他记上,下次再犯,一并罚之。”

  蓝玉的脸瞬间变的惨白,我怎么管不住这张嘴呢,还好还好,罚我罚的不是太重。

  “蓝玉都有大炮试过了,那肯定是不错的,但是用水泥修路,有什么好处吗?”

  “好处有很多,首先就是可以减少运输损耗,减少人力加快运输速度。

  爷爷,徐叔爷,蓝舅爷,你们都是打仗的行家,那你们肯定知道,行军打仗需要强大的后勤队伍,来提供粮草、衣物和军械等各种物资,所以出征的队伍中非战斗人员的比例是很高的,一般可以达到五分之三,所以一般情况下号称的十万大军,真正有战斗能力也就四万左右。

  剩下的人都是民夫,是用来运粮食的,十万大军里有六万的辎重队,而辎重队自身也消耗着物资,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打着打着粮草就不足了,这也是为什么我朝北征了三次才灭了元朝。

  历朝历代都想过减少粮草运输过程的消耗,为了减轻粮草,就必须尽量减少部队中后勤人员的比例:

  例如秦始皇专门修建“秦直道”通往甘肃,北宋时期在北方修建了运河用于运输、我朝在北征时为了缩短运粮路程,直接在松亭关大宁会州修了粮仓。这些方式都是为了降低粮草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为什么我们打元朝打了三次呢?首先我们是去元朝的地盘草原上作战,战线长,粮食兵源都不好补充。

  而元人他们曾经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驰骋亚欧大陆,其中后勤补给方式有很特殊,他们将牛肉切细后晒干,装进羊胃袋里,行军途中通过肉干和水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

  此外,游牧民族还会携带少许的马和羊等牲畜,这都是移动的粮仓,不必依靠庞大的后勤补给队伍,大大减少粮草的消耗。

  战争一旦打响,除了快速的物资消耗,士兵也会出现大量伤亡,兵力的消耗需要补充,所以需要源源不断提供新的兵员,征兵量会增强,农民中年轻的劳动力就会被抽走,这会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这无疑是釜底抽薪,所以非到不得已的时候,将军都不会选择打持久战,一般都会选择速战速决.。”

  “孙儿有些班门弄斧了,其实我想修建水泥道路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水泥路能提高运输的速度,最起码能缩短一半的运输时间。”朱雄英挠挠头,他有点不好意思。

  面前的几位那个不曾上阵杀敌,带领过千军万马,自己前世不过是个士兵罢了,在这些兵法大家的面前都是班门弄斧。

  哦,自己的老爹朱标除外,身为太子,上阵杀敌这事还轮不到他。

  “还有就是用这些人来修路,对朝廷也有好处,首先就是这些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管理问题,朝廷不用再管,一切都由孙儿负责,但是我想向皇爷爷讨一个恩上,我大明人在里面做够五年,就可以恢复正常人的待遇,往事一笔勾销,当然死刑犯除外。

  异族人就十年吧。

  孙儿是这样想的只要异族人够多,就可以给我国所有的百姓免除杂役。”

  “雄英,异族人也是人啊,这样子对他们有损我大明声威啊。”朱标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文化教育,把异族人当成奴隶用在他心中是很不认可的。

  “父亲,那你觉得这些元人该怎么办?”

  “自当是教化。”

  话还没说完朱标的屁股上就挨了一脚,敢打太子的能有谁?那当然只有老朱了。

  “教化教化你个头啊,要不是咱带着这些兄弟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才灭了北元,你竟然想靠着教化来治理他们,那些人只能靠着刀剑来管理,学儒都把你学傻了。”老朱一脸凶气。

  朱元璋本来对读书人挺尊敬的,但是看着眼前的太子,他突然觉得儒家一家独大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父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元人和我们是敌对的,他们的人口就是那么点不超过一千万,我们打败了他们,把他们的人口掠夺到我国来建桥修路疏通河道,这样他们的人口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我国百姓也就能减轻些负担,到最后如果人数够的话,我国百姓的徭役这些事就可以完全免除。”

  通过十几年的相处,朱雄英对朱元璋已经十分了解。

  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首先他很好学,朱元璋出生贫苦,穷人家的孩子,几岁开始就以给刘财主家放牛为生,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学习到文化吗?很明显不可能,然后就是当和尚,当乞丐,朝不保夕甚至连口饭都吃不到,学文化的可能就更小了,那时候的他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后来是进了义军,娶了马氏,在马氏这里开始学习的文化,后来地盘越来越大,人才越来越多,但是朱元璋依然很尊重读书人。

  其次是勤奋,天资不够努力来凑,朱元璋带兵打仗可以,处理内政也是把好手,把相权都拿到手了,还成立了锦衣卫监察百官,按道理说这样之后可以歇歇了吧,朱元璋偏偏不歇息,一天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批改奏折,洪武一朝的百官都是比较勤勉的。

  总觉得朱元璋把后世子孙的勤奋都用光了。

  最后就是有胆魄,几岁的小孩带着一群小孩把地主家的牛杀吃了,平常人家的孩子这时候能记事吗?

  但是同时朱元璋也是个很矛盾的人,他仇富,他痛恨贪官污吏,对于贪官他是毫不手软

  凡是官员贪污60两以上,将会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敕法以峻型,诛一以警百”。但就是这样一个痛恨贪官的人当自己的儿子做了坏事,惹得封地的百姓天怒人怨,他却对此视而不见。んτΤΡS://Www.sndswx.com/

  说他重视亲情吧,在他的眼里只有马氏是他的妻子,朱标是他的儿子,朱雄英是他的好大孙,其余的不过是皇子皇孙罢了。

  但这样一个人在对待百姓方面,是非常柔和的,朱元璋也是寻常百姓出身,因此他知道百姓痛恨的是什么,但是当他成为帝国的统治者的时候,却发现有些东西是他没办法改变的,比如说徭役,而此时朱雄英提出的办法是可以减轻甚至免除百姓的徭役的,朱雄英知道朱元璋一定会同意这个想法。

  “雄英,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我会给毛襄下旨让他全力配合你。”

  朱元璋说完便一转头对着蓝玉说道:“蓝玉,雄英需要人,你懂咱的意思吧?”

  “微臣明白。”蓝玉

  “都回去吧,咱要歇息了。”朱元璋说道,带着马氏就离开了后花园。

  宫门口,太子朱标一家和徐达,蓝玉告别,然后就分开了。

  朱雄英本来想骑上他的白马回去的,却被朱标叫住了:“雄英,上马车来,为父要和你聊一聊。”

  一上车,朱雄英就见朱标很严肃的看着自己,他的母亲常氏一脸担忧,欲言又止。

  “雄英,你知道,你今天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话传出去,儒家会怎么对待你吗?”

  “我知道,不支持我呗,和我渐行渐远呗,那有怎么了?”

  “你不怕吗?”

  “为什么要怕,父亲,这是咱朱家的大明还是他儒家的大明?我大明的继承人会轮到他们儒家来操心?那样的话咱大明不如让儒家当家算了。”

  “雄英,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朝廷之上百官之中除了武将大多是儒家出身,你知道这代表什么吗?为父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讨厌儒家?”

  “父亲,我并不讨厌儒家,甚至可以说我对儒家的某些学说是完全认同的,但是我觉得如果只是依照儒家治国,我大明国祚觉得跨不过300年这个门槛。

  治国治国,说起来不过是衣食住行。

  民以食为天,食物又是怎么来的,靠的是百姓辛辛苦苦种地来到。

  但是父亲,科举考试出来的官员知道怎么种地吗?

  知道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除草,何时收割,认得出天时吗?

  而这些一个种地种了十几年的庄稼人肯定知道,甚至他很有可能知道怎么可以把亩产提的更高,这样的人不适合做官吗?去传授自己种地的经验,那样每亩多收些粮食岂不比那些只知道夸夸其谈的儒家官员好多了,为什么我华夏这么多年来,亩产竟然还停留在2.7石,这个亩产不能再提高了吗,是什么限制了亩产,种子,田地还是其他原因?这些东西想要弄明白儒家可以吗?这是需要农家来研究的。

  再说说衣住行这三方面,哪方面不需要工匠,工匠放在战国时代是什么,是墨家,不说墨家的宗旨,单单是研究工具这方面儒家可以和他们相比吗?我工匠司研究出来的水泥儒家可以研究出来吗?

  再说说破案这件事,出了人命案子,解决案子的是谁呢?是仵作是捕快,而不是所谓的父母官。

  孩儿还想说说水患之事,我华夏基本上年年都有水患,但是有儒家去研究过这方面的问题吗?他们知道水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他们没有去研究,孩儿之后还想组建一个水利部,专门应对治理水患问题,这个部门交给儒家的人咱们能放心吗?

  对孩儿还说儒家的学说很不错,但过于假大空了,儒家做事基本上都是依靠过往的经验,没有创新,他们过于守旧了。

  儒家在孩儿看来是对个人道德的约束,儒家适合用来启蒙,但不适合用来钻研。

  我朝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那种可以提高亩产量的农家,是精通法律,精通破案的法家,是那些可以造出新的工具,方便我大明百姓生活的墨家,而不是只会夸夸其谈的儒家,只会吟诗作对,写写文章。

  况且儒家推崇的道德真的深入人心了吗?孩儿看未必吧。

  孩儿听说过两个名词。

  “无能人”,它并不是说一个人没有能力,而是指60岁以上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老人一旦没有劳动能力了不能种地了就基本上没有生活来源对一个家庭而言则成了负担。

  种地是劳动强度大的活,只有年轻力壮的人才干得动,一旦遇到灾荒的时候,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就会选择“等死”,即建一座坟墓,墓室留一个缺口,老人吃喝拉撒都在墓室。

  家人每天送一次饭,就在墓室口加一块砖,直到墓室缺口堵死,实际上用不了那么久老人就去死了,这种活埋“无能人”的陋习曾在河北一带盛行一时,后来从历史消失。

  这事父亲你听说过吗?

  还有就是冥婚了,盗取女尸,配冥婚

  就单单这两件事,孩儿就觉得儒家太假大空了。”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蜀南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之明武帝实录更新,第4章 要人,儒家免费阅读。https://www.sndswx.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