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南文学>穿越小说>国粹>第3章 去京城(3)
  在开封呆的这几个月里,皇甫淳也摸索出了一点穷文人的谋生之道。比如,在南纸店里不仅是可以当接应,同时也是可以在那里卖字卖画的。皇甫淳的字也的还过得去,给谁家写个喜联、贺联啥的都还不是问题,画画也能画上两笔,可苦于无名师指点,这成色就差远了。他自己不行,可不等于不能在南纸店里“倒腾”啊。比如,前几天就在地摊上看到了一幅画,仔细看下来,竟然是刚刚崛起的吴昌硕的一幅新式海派画,悄悄的收了下来,后来拿给南纸店老板,那老板也算是识货的,给了皇甫淳20两银票。也就是因为腰包里有这个底,皇甫淳才敢跟着方孝义去京城。

  京城里的三伏天也热,树上的知鸟叫起来也不含糊,皇甫淳没有跟着方孝义到东城富人扎堆的地方去租房子,他花不起那个钱,同时,也为了方便自己谋差事,找事由,干脆就在天桥附近找了一间四合院里的偏房里栖身,

  到了这四九城这才几天,他就发现这里就与原来想的完全不一样,作为他这样一个穷酸书生,根本没有可能去京师大学堂读书的。原来还想去那里学习西学的,可现在一看,基本上没指望了。不说别的,光是在那附近找个住的地方都难,不是没有,是太贵!那边是个啥地方啊?呵呵,可不简单。蜀南文学

  说这四九城里的格局啊,看上去四四方方的,挺规制的。可实际上,民间就流传着一句话,叫“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这是个啥意思啊?

  满清进关后赶走了李闯王,占了四九城,前明朱家皇朝留下来的东西不错,那西城更是好地方,于是王公贵胄纷纷把自己的府邸修在那儿,据记载,满清皇室共有118个皇子,八成以上的府邸都修在西城。可以说,当时的西城是王公贵胄扎堆的地方。无独有偶,被东瀛那边的倭人打的找不着北后的大清朝也想办西学了,可这个西学是给谁办的?显然不是给老百姓办的,于是,京师大学堂也修在这西城里,招收的学生无不是家有背景,无不是达官贵人的子弟,试问,以皇甫淳这样的小拨拉子能凑到那边去干嘛?给人家提鞋都会被嫌弃。

  当时的王公贵胄虽然很贪财,可还是瞧不起商人,他们一方面从商人手里拿来丰厚的回报,一方面还要在表面上与商人“划清界限”。这也没法子,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重农抑商”,一直把商人排在社会的边缘,所以,富户商人想往王公贵胄那边靠是不可能的,于是,这些富户去了东边,就连当时的使馆区也是在“东交民巷”,这里的意味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

  东西都给占了,剩下的就是南北了,而这南北其实就是围绕着东西服务的“第三产业”。老北京说的“南贫”指的其实是北京南城的居民多为“贫民”,这里的贫民还是有界限的,也就是一些以出苦力为生的老百姓,他们算是平民,不是奴隶,也不是什么家生奴才。老北京也都知道,穷人有互帮互助的传统,因此,南城也是四九城里最有人情味儿的地方。各种老字号、各地会馆等都在这一带,最典型的就是地方就是天桥,天桥其实就都位于南城一带。

  “北贱”则是指北城区内的特殊群体和特殊行业,居住的都是社会地位低的人。在北城,有大家熟知的“八大胡同”,茶馆、戏院、妓院相互掺杂,所谓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里就是一个“红灯区”“娱乐区”。而从事这些行当的在当时都归纳为下九流,这也是为什么说“北贱”的原因。

  以皇甫淳举子的身份是可以去城里诸多驿站里借住的,问题是,他是落第举子,去了那里,放眼看去都是前来参加殿试的贡士,他这个举子的身份就尴尬了,还真是不好意思与人打招呼,草草的住了两天就跑到南城这一带找房子了。

  皇甫淳是落第举子,这身份还得去吏部那边去挂个号,要不然,他的仕籍怕就没了,如果是在150年前,这挂号的举子就有可能被吏部外放到偏远的下县去做官,差的弄个主薄干干,好点的也许能混个县丞啥的,去什么道混个捞实惠的小官干?那是不可能的,比如那些盐茶道里、制造局等衙门里的小吏都是盘根错节的,没有关系根本不可能把位置给你。去吏部递交了自己的仕籍后,不管将来如何,总还是有案底可查的,这也是皇甫淳的一点小心思。

  与皇甫淳一起去吏部的还有方孝义,只不过方孝义去递交仕籍的意思与皇甫淳就不一样了。到了四九城,方孝义就去东城赁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宅子,随即就是忙活着拜这个拜那个的,他是打定主意要在京城里谋个一官半职了。

  方孝义毕竟比皇甫淳大上了几岁,看这科举的事情还是入木三分的,他断言,这科举入仕的路子是越走越窄,保不齐啥时候这条路就走不下去了,与其还要苦熬的去追索,不如趁现在还有关系,赶紧的抢上末班车。不能不说,方孝义此时的眼光要比皇甫淳的远大,看看朝堂里,自打李鸿章等一批老臣子西去后,现如今闹得欢实的人里,有几个是从科举正途出来的?就说当朝的练兵大臣袁项城袁大人吧,那就是个没有功名的,可人家现在可是热的烫手啊。

  皇甫淳年轻,心里琢磨的事情还是“求学”,既然流行西学,那不如到这京城里好好的求学,他自信,以自己那点小本事,在京城里活下去问题不大。这个话如果他直接说给方孝义听,怕会被方孝义讥讽为“心大”了。心大怎么了?皇甫淳不在乎,他花了一两银子就租下了这个偏房,租期一年,可以说不上不下的。在那个年代,对富人来说,一两银子都请不了人吃饭的,可对穷人来说,这一两银子几乎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了。说,这普通百姓很少能用得上银子,使用最多的是“大钱”,也就是铜钱。平日里哪怕就是用上了银两,到了这个时候也是用的银票,别以为银票都是大宗的,这四九城里各个票号里发出来的银票就有一两面值的,皇甫松在开封那边帮闲了几个月,拿到手的也就是20两银票。

  也就是因为他手上有这20两的家底,他对马上找到事由并不是很急,毕竟,这点银子混上个一年半载不是啥问题,这日子就看你怎么过了。

  一两银子在清初的时候可以兑换制钱一千二百多文,到了道光年以后,一两银子可以兑换三千多文制钱。庚子年赔款以后,更是银贵铜贱,一两银子大约要兑换出近四千文。而穷苦的老百姓几乎没有多少购买力,形成了市场上畸形虚假的“过剩”,乙亥年(1904年)的时候,一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注意哦,这个时候的一斤可不是五百克,而是足足的六百克!而在四九城里,买上白米也不过九钱二分一石,与那猪肉一样,此时的一石是一百斤,折算成公制是近70公斤,如此物价,皇甫松手里有银子还怕熬不下去吗?

  说,这四九城的物价怎么如此低廉呢?难道说这个时代的生产力那么厉害?非也,而是穷的,当老百姓都穷的买不起任何东西时,那东西根本就无法涨价,民不聊生的时候,就连封建地主的土地兼都没能成气候。

  清末时期,一亩良田只要七、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里,造成社会大动荡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土地兼并引起的,尤其是明末时期,东林党人串通地主士绅,大量的兼并土地,成为历朝历代中土地兼并最厉害的朝代,从而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动荡,最终引发了朝代更迭。可清朝却不是这样,早在雍正朝时期,雍正这个似乎是穿越的家伙就实行了官绅一体纳粮政策,取消了人头税等等新政,这些新的政策使土地兼并变得无利可图,取消了人头税后,也使下九流得到了“蓬勃发展”。可以说,在清代,土地兼并不严重,反而是各种不用交税的帮会组织有了大发展的契机,北有漕帮,南有红花会,西边还有袍哥、簰帮等等渗透到社会最底层的帮会组织……

  满人是因为什么把江山丢了呢?其实就是因为穷,这里的穷可不是单纯的说某个个人穷,而是说整个大清朝从上到下的都穷,是整个社会贫穷,贫穷就落后,从开始的小落后到后来的“一切都落后!”你穷,你落后,整个政府必然就是个文恬武嬉的局面,必然就会成为被人戏耍和欺压的对象。

  庚子年,八国联军把大清朝欺辱惨了,许多人以为那事情不是过去了吗?其实,庚子赔款整整影响了中国半个世纪。直到今天,这个赔款的影响余波尚在。西方白人自己窝里掐,可对外的时候,他们可是“利益均沾”的。别以为庚子赔款就是只陪给八国,其实不是的。根据《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除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以外,还要向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挪威六个所谓的“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总共是4亿5千万两白银,那最后中国到底赔偿了多少呢?根据史料记载,1902-1938年这37年间,庚子赔款总计实付之数为6.64亿海关两,扣除美英等国退款等,中国实际支付给帝国主义的赔款数额共五亿七千六百多万两,约占总数的58%。

  这里怎么还有退款呢?从1906年开始,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带头,搞起了退款的把戏,可不是真的退款,而是用这笔钱资助中国的教育,这是明面上说的好听,实际上就是对我华夏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啊。

  无独有偶,其后,俄国、英国、法国等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说起来,那个时候大量的留学生出去了,还要鞠躬哈腰的感谢人家,殊不知,那是用的自己百姓的民脂民膏,是自己同胞的鲜血换回来的,反过来还要谢谢侵略者?天理何在?

  在整个庚子事件中,占便宜最大的是沙俄和英国以及法国,沙俄趁乱,出动17万军队一举占领了东北,这完全是一个单独的“自由行动”,同时也埋下了他们内部的矛盾。日本出兵多,派的军舰多,结果到后来发现自己被西方人给耍了,其出兵的好处一点没捞到,这口气咽不下去啊!

  皇甫淳进京的日子里,日俄的矛盾就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可恨的是,大清朝朝野上下没人去关心和留意这些。

  安顿好自己,皇甫淳才给老家的父亲写了一封信,说明此次会试落第的原因,为了自己的将来,他要留在京城学习西学,并让父亲放心,他能待下去。

  老父亲皇甫涯是一个月后才看到儿子的信,心里颇有些不以为然,可却也找不到说服儿子的理由,同去的举子回来的描述基本上就是儿子信中说的意思,以他们这桐城乡下的见识,还真是很难去对付“各国政治艺学策”这样的考题,至少,作为老秀才的皇甫涯就无法理解啥是“政治艺学”,更是无法知道“各国”都有哪些,他对儿子的心性了解,也只能叹口气,把家里仅存的10两银票寄给了皇甫淳。收到老父亲寄来的银票,皇甫淳心里也不是滋味,一晃悠到京城三个月了,自己还在打晃晃,看来,想学西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

  西学,从林则徐提出“向洋放眼看世界”开始,就在一些有识之士中流行,到后来的洋务运动等等,无不需要西学的知识来支撑,可在四九城里,这西学的教育和传播却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局面,皇甫淳想找个能学的地儿都没有。

  戊戌变法里就有提倡西学的条款,变法是失败了,光绪被软禁在瀛台,可这开西学的方略却没有停下来。1898年,官方第一所西学大学堂“京师大学堂”还是办起来了,经历了庚子事件后,1902年总算是正式的招生和开学了,可这个时候的学生不是达官贵人的子弟,就是吏部目前无法安排的贡士,啥是贡士?就是那些会试考中者,参加了殿试的人,老百姓俗称为进士,拍马屁的还能说他们是“两榜进士”,这些人可以说是吏部的后备官员。

  “得先找个事由,要不自己坚持不下去的!”皇甫淳心里默念着。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蜀南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国粹更新,第3章 去京城(3)免费阅读。https://www.sndswx.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