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南文学>穿越小说>大宋那些年>第八十四章 乘胜伐辽
  太原这地方产马产盐都不算什么,居然也盛产皇帝!这使得赵光义心中极为不爽。

  北汉平定,大宋共得到十州、十四县、三万五千二百二十户。此情此景,必须吟诗一首,以示庆贺。

  赵光义非常高调地作了一首诗,名字取得那是一个霸道,曰:《平晋诗》。水平如何不知道,不过这么重要的时刻写的一首诗,史官们懒得记录诗的内容,我们也无从猜测,估计是一首打油诗。

  赵家皇帝命令群臣跟着唱和,自己作为总指挥,一遍两遍三四遍,五遍六遍七八遍,有人都呕吐了,赵光义依然乐此不疲,公然索要掌声和欢呼声。排练很成功,赵光义顿感文思泉涌,一口气又写了《平晋赋》和《平晋记》。

  赵光义将自己在太原的行营更名为“平晋寺”,令匠人将《平晋诗》《平晋赋》和《平晋记》刻石立于寺中,以示自己克复天下的志向和豪情,史称“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大宋皇帝一高兴,原北汉的军民就能得到更多的阳光雨露。诏令对投降的原北汉将校官吏给予优厚的赏赐和待遇;大赦河东,那些常赦得不到原谅者都得到赦免;录用战死将校的子孙;掩埋战士阵亡者尸体;所有的僧道隶属西京寺观;官吏及高赀富户授给河南良田。

  占据汾州的北汉节度使蔚进、卢遂也向大宋缴械投降,北汉全境平定。

  五月十三日,刘继元献上一百多名官妓,用来赏赐将校。

  ◆火烧太原城

  赵家这位皇帝属于那种具有双重人格的高级生物,他有佛性,也有魔性,他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至于使用哪一面,完全看自己的心情。当他的“善”意奔涌,那是真的佛光普照,当他的“恶”性爆发,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的柳宗元在《晋问》中曾高度评价河东有六利:一曰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二曰晋之金铁,甲坚而刃利;三曰晋之名马,其强可恃;四曰晋之北山,其材可取;五曰晋之河鱼,可为伟观;六曰晋之盐宝,可以利民。

  这些都是龙城太原的先天之利,赵光义无法改变,写完《平晋诗》,赵光义还感觉不能解气,太原城存在,他看着心里就不爽。

  你叫什么不好,偏偏叫龙城?你产什么不好,偏偏这里盛产皇帝?这种事婶可忍叔不可忍。说不定哪一天,这里又冒出一位皇帝,再和大宋分庭抗争,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五月十日这天清晨,潘美进来奏报:“启奏陛下,刘继元也降了,北汉也灭了,城中百姓仍然有负隅顽抗的,士兵多被瓦片砖头袭击,如何处置,请陛下定夺!”

  金代诗人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诗云:“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说的就是这件事。

  赵光义正在考虑如何处置太原城,听潘美这么说,赵光义大怒,他好像是突然想明白了,“朕必须毁了此城,方能除去我大宋的隐患!”于是,当即下令:“给全城的人五日时间迁出去,五天后大火焚城。”

  赵光义说完,潘美站在那里纹丝没动,他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皇上刚才说什么?大火焚城?”他要再次确认一下,赵光义果然又重复了一遍,“让城中的百姓五日内,全部迁到城外,然后大火焚城,朕要从版图上抹去这座城!”

  接着赵光义命潘美负责在太原城东北五十里外,建造新城,待新城造好后,再让百姓迁到新城。

  二十世纪的东北,那时候北方人造房子,多半都是土墙。建造方法是:在地基上,先用木头搭建好一个架子,留好门窗的位置,然后用稻草和稀泥,一层一层缠绕在木架上(就好像现在用的钢筋),接着开始砌墙。最后在屋顶盖上茅草,屋里搭上土炕,支上灶,装上门窗,房子就建好了。

  潘美带领大军,按照赵光义的旨意,到太原城外五十里唐明镇,在汾水东侧,开始建新城、造房子。至五月十七日,只用了一个星期时间,新房子就造好了数百间,这可是“大宋速度”。

  五月十八日,赵光义驾临城北,来到沙河门楼。下令将城内的百姓全部迁到新城,派遣士兵上门督促,百姓一出来,就命令纵火把房子烧掉;同时下令,把新设立的并州府治所迁到榆次。

  《宋史》云:“尽徙余民于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纵火。”

  清朝人毕沅著的《续资治通鉴》云:“遗使分部徙居民于新并州,尽焚其庐舍,民老幼趋城门不及,死者甚众。”

  男女老幼来不及离开的和不想离开的,只能是一个字“死”,居民出城后,赵光义下令放火,于是已有千年的太原城“万炬皆发,宫寺民舍,一日俱尽”。

  太原古称晋阳,因此又称晋阳城。第二年四月,赵光义又命决汾水、晋水,漫灌城墟,先是火烧,再是水淹,晋阳城最终变成了一片废墟焦土。

  接着,赵光义又将太原治所从榆次迁到新的太原城唐明镇(今太原)。

  太原,古称晋阳,公元前497年,晋国六卿之一的赵简子赵鞅,《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他在自己的封邑,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地带据险筑城,因城位于晋水之阳,取名晋阳。一座城坚池高的军事堡垒,就此耸立于河东大地。晋阳成为赵氏家族最可靠的根据地。

  赵鞅凭借晋阳城打退过中行氏、范氏的围剿,赵襄子赵无恤借此瓦解了智、韩、魏三家的围攻。晋阳城两次帮助赵氏家族度过亡族之险,奠定赵国开国之基,最终得以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赵简子病重,昏迷了五天,临终前舍弃嫡长子赵伯鲁而传位才能出众的庶子赵毋恤,他告诉赵毋恤,“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毋庸置疑,太原就是赵氏一族的龙兴之地。

  赵广义为了铲除后患,火烧水淹太原城,太原城因赵而兴,又因赵而亡,建太原的是赵家人,毁太原的也是赵家人,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怪圈,走着走着,就走成了一个闭环,天道轮回,谁又能说得清呢。

  新建的太原城,周长五公里多,有四座城门。赵光义命人削去席舟山的山头,谓之“拔龙角”;在新建的太原城内只修“丁”字路,不修“十”字口,“丁”取其谐音“钉”,谓之“钉龙脉”,赵光义的意思是要“钉”破太原的“龙脉”。

  也有人说,“丁”字街,有利于阻挡马匹的奔袭,也是为了防御契丹铁骑需要而建。新的太原城由潘美和杨业镇守。

  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云:“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岗。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从前的太原城在汾河西岸,大宋之后太原城在汾河东岸,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一千年河西,一千年河东”吧。

  说来也奇怪了,赵光义钉死晋阳龙脉之后,大宋至今,这片土地竟然再未有帝王出现,让人觉得遗憾的同时,又不免发出一声感叹,千年一叹!

  诗人元好问当时就问过大家了:“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二十一世纪的今时,真正到了太平盛世,晋阳古城在被毁掉千年以后,又在原地开始重建了,元好问的千年疑问直到此时终于有了答案。

  刘继元降宋后,被封为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

  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十七日,刘继元与北汉刘氏亲属一百多人由太原迁往开封,朝廷赏赐他一套豪宅,赐给京师甲第一区,每年都优加赏赐。

  在帝都开封,刘继元整天悠游岁月,乐不思蜀。作为大宋天子赵光义的俘虏降王,刘继元的存在就是在给赵光义脸上贴金,那可是赵光义的活奖牌,对他的优待,超过以前的任何一位降王。《宋史》载:“(太宗)尝谓近臣曰:‘晋司马昭以刘禅思蜀之对,戏之云‘何乃似却正之言’,此不仁之甚也。亡国国君皆暗懦所致,苟有远识,岂至灭亡?此可愍伤,何反戏侮乎?刘继元朕所虏者,待之若宾客,犹恐不慰其意尔。’”作为大宋国宝熊猫级的人物,刘继元是幸运的,赵光义就差没把他当祖宗供起来。

  太平兴国六年(981),刘继元进封为彭城公;雍熙三年(986),又被任命为保康军节度使;淳化二年(991年)病逝,“太宗恻然哀之,赠中书令,追封彭城郡王,赗赙加等,葬事官给。”刘继元在北汉作为“侄皇帝”在位十二年,历史上称其为北汉英武帝。

  刘继元死后留下一个六岁的幼子,名叫刘三猪,赵光义为其赐名刘守节,“授西京作坊副使,家居赐禄。”刘守节后来升任右骁卫将军。

  ◆乘胜长驱

  五月二十二日,赵光义带兵离开太原,二十九日,大军到达镇州。

  宋军经过五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平定了北汉,此时可谓人疲马乏,大军需要修整,战士需要养伤,现在如果能班师回朝,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立功——领赏——再立功——再领赏,这是军队的潜规则;如果立功——没有领赏,结果就是没有人愿意再立功。

  《孙子兵法》云:“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孙武子告诫为君的,凡打了胜仗,占领了土地城邑,一定要修明政治,论功行赏,才能继续前进,不能巩固胜利的成果,那就危险了,这种情况叫做“费留”,等于是白白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财力和士卒的生命。英明的君主、优秀的将帅都会慎重且严肃地处理这个问题。

  《孙子兵法》又告诫那些为君为帅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对国家没有利益就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就不能轻率地用兵,不到危急关头就不要冒然开战。告诫各位国君和将帅,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不可因一时的气愤而出战,符合国家利益才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

  打了这么大的一个胜仗,啃了这么硬的一块骨头,按照惯例,回到帝都,皇上一定会论功行赏。毕竟,升官发财是所有将士的梦想,也是他们奋勇杀敌的动力源头。

  打下北汉,将士们已经在计划着要把这次的赏赐,寄回家去,盖房子买地,置办家业,甚至娶妻生子。んτΤΡS://Www.sndswx.com/

  打下北汉,大宋将士们开心,他们的皇上赵光义更开心,“试问天下,还有哪个敢不服朕的,朕要灭了他!”

  一俊遮百丑,一功掩百绯。此时,大宋境内,赵光义的人气爆棚,支持率明显上升,之前,他做过的那些可圈可点的事情,时间一长,大家也淡忘了。

  到达镇州,赵光义命令大军在此稍事休息。赵光义之所以让大军停下来不走了,他是有想法的,“以将伐幽、蓟,遣发京东、河北诸州军储赴北面行营。”

  这个时候,赵光义就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向大家做个表白:“朕意欲顺道伐辽,乘胜收复后晋时割给辽朝的幽云十六州,毕其功于一役。”

  潘美、曹彬等人认为经过太原之战,军队疲乏,粮饷匮乏,不宜再战。诸将也认为灭了北汉,赏赐还没有发下,就急着要去攻打大辽,燕云十六州是这么好收回的吗?都不愿开口。

  赵光义一看,大家都不言语了,顿时老大不高兴了,侍卫马步各军统帅崔翰马上出来打圆场,上奏道:“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取之易。”认为机不可失,势所当乘,打契丹是小菜一碟。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崔翰此次出征北汉,奉命统率侍卫马步各军,率先攻城,流箭射穿他的腮帮子,他仍面不改色,继续督战,赵光义得知此事,亲自到军帐安抚慰问,这事,让崔翰感激涕零,誓将以死以报君恩。因此,别人不讲话,他先站出来力挺皇上。

  一个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决策者,外带一个不怕死的将领,二人决定带领大家开始一场没有胜算的冒险之旅。“上谓然,定议北伐。”即令枢密使曹彬开始调集各路兵马。

  这下子,众将都无话可说了,试问,天底下有敢逆龙鳞背龙意的下属吗?皇上说打,哪个敢说一个“不”字!

  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功不赏,兵无斗志;疲兵再战,生死攸关,赵光义首先犯了这两项原则性的错误。

  赵光义奉行的原则就是:不被别人的情绪裹挟,才是最高级的自由。太平兴国四年(979)六月初七,赵光义派人发送京东、河北各州军储到北面行营,用以接济北伐大军。

  六月十三日,在抱怨声中,大宋天子赵光义亲自督军离开镇州北上,征伐大辽。由于将士们身心俱疲,无意北伐,“扈从六军有不即时至者”,当天,扈从太宗的六军,就不按时赶赴指定地点集结的,可见军队士气是何等的低落,如果懂一点军事的,就知道这场仗是肯定不能打的。赵光义勃然大怒,预备军法处置。

  马步军都军头赵延溥极力劝阻,道:“陛下巡行边陲,本以外寇为患,今敌未殄灭而诛谴将士,若图后举,谁为陛下戮力乎?”赵光义这才打消了处罚军士的念头。

  赵光义认为自己出兵契丹是有底气的,此时的大宋可谓高手林立,猛将如云,曹彬、潘美等很多将领都曾身经百战,在平定南方割据政权的战役中,都是战功赫赫,彪炳史册的战神一级人物。此前的白马山一战,云州观察使郭进率军大败契丹,辽军主将阵亡。赵光义认为此时的契丹已不堪一击,从心理上,就已经占了上风。因此,在灭亡北汉之后,赵光义就下定了决心,欲挟战胜之威,直捣幽州,一鼓作气收回燕云十六州。

  赵光义出兵契丹也是有原因的。五代十国时,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契丹求得一个后晋“儿皇帝”的身份,从此,燕云十六州就落在了契丹人的手里。

  失去燕云十六州,中原朝廷就失去了北方的天然屏障。十六州中的幽、蓟、瀛、莫、涿、檀、顺等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东南,称为“山前”七州;其余的在太行山的西北,称为“山后”九州。中原失“山后”,犹有雁门关寨可守,失“山前”则河北藩篱全无,契丹铁骑可以一马平川,直抵黄河北岸。

  石敬瑭到死都不会想到,他这个儿皇帝朝廷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二年。契丹人大举南下,烧杀抢掠,他的接班人,侄子(也是养子)后晋出帝石重贵,被契丹掠至北国,屈辱而死。燕云十六州的得失,关系江山的安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石敬瑭一族,首先享用恶果。

  中原王朝自后周世宗柴荣时起,就开始了与契丹争夺燕云十六州的战争,宋太祖赵匡胤还想到了设立“封桩库”,用金银换地盘,用财富换和平。

  为了永保帝都开封的平安,必须收回燕云十六州,而且越早越好,因此,赵光义才坚持己见,毅然决然地出兵契丹,九牛拉不转。

  从中原王朝大宋的眼光看来,契丹大辽是一个入侵者,是洪水猛兽;从辽国的立场来看,我们与大宋只是南北朝廷,作为华夏大地板块的原住民,实现华夏统一是我们共同的职责。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成为游牧民族契丹的可汗,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定国号为“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开封),灭亡后晋,并以中原天子的仪驾接受了后晋官员的朝觐,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由于契丹兵四处抢掠引起中原人民的反抗,耶律德光被迫向北撤退。

  辽朝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一带,疆域面积接近宋朝的两倍。

  大宋立国时,大辽已经建国四十五年。从这时开始,宋辽之间一直呈现出不战不和、时战时和的特殊关系。开宝七年(辽保宁六年,974年),宋辽双方开始遣使“请和”,两国经常互相派遣使者庆祝正月之旦和对方皇帝的生辰。

  北汉灭亡,辽景宗耶律贤认为宋军将士此时身心疲惫,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休养调整,宋辽之间短期内不会再次发生战争。再加上双方有保宁六年签订的“宋辽和约”,宋朝必当遵守和议,不会轻举妄动。

  白马山之战,辽军惨败,辽景宗耶律贤心情不畅,最好的排遣方式就是外出狩猎。宋军出兵之时,耶律贤依然在南京(辽国陪都,宋人称之为幽州燕山府,辽人称之为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很远的地方狩猎,南京城内毫无防御准备。守城弱兵五千人,“皆脆兵弱卒”。宋军此次北伐幽燕,契丹人可以说没有任何的防备和警戒意识。

  ◆出兵伐辽

  六月十四日,宋军到达定州(今河北定县),赵光义派遣使者告祀北岳恒山。为了激励将士们英勇作战,赵光义甚至做起了拉拉队队长,亲自作词作曲了一首《悲陷蕃民诗》,悲悯、哀怜多年来陷入契丹之手的汉人子民,令群臣唱和。激励宋军将士们加快解放燕云的步伐,救百姓于水火。

  六月十九日,宋军在金台顿短暂停留,募召一百多人作为向导。

  二十日,宋军过拒马河入辽境,进至东易州(即岐沟关),宋辽各置一易州,西属宋,东属辽。东易州刺史刘宇举州降宋。宋军兵不血刃,岐沟关等军事要地就已落入手中。

  宋军马不停蹄,留兵一千人守城。先锋军主将傅潜,率先去打涿州,经过激战,生擒辽兵五百余人,涿州判官刘厚德投降。

  二十一日,宋军主力驻屯琢州,赵光义路过傅潜的军营,看见成堆的契丹人的尸体和遗弃的武器仪仗,直接为他点赞。

  二十二日,大军在盐沟顿驻扎,很多汉人百姓在附近边界弄到很多马匹来献,赵光义赐给他们束帛以作奖赏。

  宋军火速向前推进,六月二十三日,赵光义大军到达幽州(辽国陪都南京)城南,驻跸宝光寺。

  大辽驻守南京的是权知南京留守事韩德让与马步军都指挥使耶律学古、知三司事刘弘,自从宋辽开战以来,辽军一直败退,此时的幽州城,士气低落,人心浮动。韩德让亲自率兵登城防御,等待援军到来。

  ◆围攻幽州

  韩德让就是评书《杨家将》中的大辽国“扫南灭宋兵马大元帅”韩昌韩延寿,历史上的韩德让是大丞相,总领南北二枢府事;小说中说他是五代十国中的晋国人,历史上的韩德让曾被封为晋王。

  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是汉人,早年被契丹劫掠,成为“宫分人”(奴隶),韩知古后来得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重用,官至中书令,父亲韩匡嗣被辽景宗封为秦王。韩匡嗣与契丹后族萧氏联姻,韩德让就是韩匡嗣与契丹萧氏的第四子。

  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979年),韩匡嗣改授南京留守,韩德让代父守南京,知军府事。韩德让后来成为大辽国萧太后萧燕燕公开的情人,第二任丈夫。

  《辽史•耶律隆运列传》记载:统和十九年,被赐名德昌,称韩德昌(这就是《杨家将》里“韩昌”之名的由来),二十二年,赐姓耶律,称耶律德昌;二十八年,复赐名隆运,称耶律隆运。

  幽州城城内除了留守事韩德让的兵马,城北门外还有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与统军使萧讨古的驻军。

  大宋先锋军主将傅潜、孔守正巡哨城北,在沙河与耶律奚底、萧讨古的辽军遭遇,双方通名报姓之后,立即开打。不久,赵光义的主力大军到达,马上加入战斗。耶律奚底和萧讨古寡不敌众,被杀得大败,宋军斩获甚众,俘虏辽兵五百余人。

  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屯兵得胜口(今北京昌平北),看宋军锐气正盛,不想与之直接冲突,便趁着耶律奚底新败,打着耶律奚底的军青色旗引诱宋军追击。

  耶律斜轸,字韩隐,于越(契丹最高荣誉衔)耶律曷鲁之孙,生性聪明机敏,保宁元年(969),枢密使萧思温向朝廷荐举耶律斜轸,说他有经世奇才,深得辽景宗耶律贤的器重。并将皇后萧绰的侄女萧氏嫁与他为妻,命他节制西南面诸军,后改任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援助北汉,白马山一战,由于他率军及时赶到,才使得辽军没有败得那么惨。

  耶律斜轸的军事才能如果说在大辽排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此人相当了得。此刻,他在得胜口用青色旗子伪作溃军,引诱宋军来攻。

  赵光义见契丹兵这么不禁打,便有些掉以轻心,开始骄傲轻敌,指挥着大军一路狂追,犯了“穷寇莫追”的军事战略错误。

  宋军一路追击,斩敌首千余级。耶律斜轸率军突然杀出,猛击宋军后方,宋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纷纷败退。耶律斜轸一战而胜,与宋军在清沙河(今北京城北二十里)对峙。城内韩德让得此声援,更加坚定了固守幽州城的决心。

  六月二十五日,赵光义得知耶律斜轸兵力不足,只是据险而守,便留一部兵马与之继续对峙,抽调主要兵力回身攻打幽州城。

  赵光义下令四面围城,定国节度使宋偓与尚食使侯昭愿领兵一万攻城东南面;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与内供奉官江守钧率兵一万攻城西北面;彰信节度使刘遇率兵一万攻城东北面;定武节度使孟玄喆(蜀后主孟昶的长子)率兵一万攻城西南面;任命潘美为知幽州行府事。

  幽州城瞬间被围得水泄不通,上至辽兵将领,下至黎庶,全都人心惶惶,辽铁林厢主李札卢存率领着部下出城投降。

  城内守军出降,幽州城顿时大乱,所有的人都在传言,幽州城守不住了,宋军马上就要血洗屠城,一时间,整个幽州城闹得鸡飞狗跳,百姓四散逃窜。

  赵光义闻此消息,顿时龙颜大悦,他下令四门围城的将领,抓紧一切时机攻城。

  二十六日,赵光义驾临城北,督促各将进兵,获战马三百余匹,幽州神武厅直并乡兵四百人来降。二十八日,范阳百姓用牛酒犒劳宋军。

  六月三十日,赵光义乘坐辇车督促大军,继续攻城,此行,务必拿下幽州城。

  处处喊杀连天,箭矢如雨;面面血肉横飞,鬼哭狼嚎,幽州城遭遇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疯狂的一次大围攻。

  权知南京留守事韩德让,望着蜂拥而至的宋军,禁不住慨叹:“南京城完了!吾命休矣!”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网站即将关闭,下载爱阅app免费看最新内容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 阅读最新章节。

蜀南文学为你提供最快的大宋那些年更新,第八十四章 乘胜伐辽免费阅读。https://www.sndswx.com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